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
朋友圈
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
“文化+”為首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
新華社北京1月13日電(記者張漫子)記者13日從北京市“回顧‘十三五’展望‘十四五’”系列新聞發佈會文化產業專場獲悉,“十三五”期間,北京市文化產業規模持續增長,結構持續優化,韌性持續增強,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。
據介紹,文化產業發展規模方面,2019年北京市規模以上文化產業實現收入12849.7億元,是“十二五”時期末的1.7倍。北京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地區GDP比重保持增長態勢,2019年佔比達9.4%,比“十二五”時期末提高1個百分點,居全國首位。在疫情衝擊下,2020年1月至11月,北京市規模以上文化產業實現收入12334.5億元,同比增長2.3%。
“十三五”期間,北京實施“文化+”戰略,積極培育文化新業態、新模式,為首都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。
在“文化+金融”方面,北京建立健全“投貸獎”支持體系,設立“文創板”公司,推動華夏銀行、北京銀行等設立文化產業專營機構,推出文化金融產品,建立投融資沙龍、上市培育基地等全鏈條服務機制,積極創建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範區,形成“優政策、搭平台、建體系、強服務”的文化金融融合北京模式。“十三五”期間北京市文化產業新增人民幣貸款金額和户數均超過“十二五”期間的兩倍;北京上市文化企業佔全國3成,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助力。
在“文化+科技”方面,5G、大數據、AR、VR等新技術的應用為首都文化產業迭代裝上“加速器”。北京推動5G+8k體育賽事轉播、國際雲轉播公司組建、超高清電視技術創新應用實驗室建設、智慧廣電重點實驗室認定,持續推進國家和市級文化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建設;佈局電競等文化體育融合新業態。
在“文化+旅遊”方面,北京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推出“漫步北京”“北京禮物”“暢遊京郊”“最美鄉村民宿”等系列文旅精品,為“詩和遠方”開啓融合的新篇章。
1950年,艾倫·圖靈在《思維》雜誌上發表了其著名論文《計算機器與智能》,並提出瞭如今廣為人知的圖靈測試。70年來,圖靈測試一直被認為是人工智能學術界的“北極星”。
在鐵路勘測領域,提起王長進,大家都説他是“技術控”。這位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中國鐵設)首席專家、副總工程師,城市軌道交通數字化建設與測評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(以下簡稱實驗室)主任對新技術抱有濃厚興趣,並能很快將其掌握,學以致用。